从抢先提供“量子时代”解决方案的模拟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来看,日本企业领跑。能否使拓展业务的舞台不局限于日本国内,而是扩大至全世界,将受到考验。
一直由美国大型IT企业谷歌和IBM主导的新一代高速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开发竞争的局面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借助自主技术挑战巨人城池的新兴企业崛起,中国企业也在追赶。量子计算机潜藏着将来创造100万亿日元规模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在化工和金融等领域,围绕相关成果的主导权竞争也日趋激烈。



“将领导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机时代”,IBM于5月发布了量子计算机开发的新路线图。亮点是“到2025年实现4000量子比特级的系统”这一计划。

量子比特指的是量子计算机处理的信息的单位。传统计算机借助0或1的位(Bit)来处理信息,而量子计算机可形成0和1重合的特殊状态,用于计算。这也是实现高速计算的关键性机制。

量子比特的数量是衡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IBM于2016年在云平台上公开的量子计算机仅为5个量子比特,但到2021年公开了127个量子比特的处理器。快速的开发令人想起了基于半导体电路集成度在约1年半里提高至2倍这一“摩尔定律”的传统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量子计算机开发的最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此前难以应对的问题。例如,创造划时代的原材料的高度仿真(模拟实验)。具有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完成此前计算机需要花费数亿年的复杂计算的能力。相比替代面向个人的个人电脑,设想的用途更接近现在的超级计算机。



利用被称为离子阱的方式将真空中的离子用于计算的美国IonQ 的量子计算机(该公司提供)

不过,现阶段的量子计算机仍不具备这一实力。与IBM展开竞争的谷歌于2019年利用53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花费约3分钟成功解答了超级计算机需要1万年的问题,取得了被称为“量子霸权”的成果。虽然科学上的意义重大,但当时使用的是生成随机数的特殊问题,无法迅速应用于产业。

如果达到4000量子比特级,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涌现。这是IBM瞄准的被称为“量子优势”的阶段,有可能在材料开发等一部分领域不断得到利用。针对实现时间,日本IBM的川濑桂表示“正在形成何时实现都不奇怪的局面”。



一方面,谷歌则着眼更遥远的未来。力争到2029年实现100万量子比特这一明显领先的规模。IBM将根据现实的目标,致力于设计和布线的改良等。形成对照的是,谷歌提出充满野心的“目标”, 通过倒推弄清应解决的课题,力争实现技术突破。

受到期待的是将此前需要10年的原材料开发缩短为1年等应用场景。谷歌将瞄准电池开发和新药领域的革新。如果达到100万量子比特,有可能替代超级计算机,迅速扩大应用。

即便对于谷歌,实现的道路也并不平坦。该公司将采用在借助极低温使电阻为零的“超导”电路上制造量子比特的方式,但今后的开发面临的阻碍很多。

最主要的课题是如何克服伴随计算而产生的错误。此外,需要形成极低温的大型冷冻机,这也成为瓶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许多创新性的技术开发,目前对不同于超导方式的关注也在加强。

“这仅仅是开端”,2021年10月,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美国IonQ的首席执行官(CEO)彼得·查普曼(Peter Chapman)这样表示。该公司开发出了利用离子(带电的原子)制造量子比特、被称为“离子阱(Ion trap)”的方式,正在迅速追赶领跑的巨人。



美国PsiQuantum凭借光量子计算机而受到关注(该公司提供)

采用这种方式,量子比特的稳定性更高,容易控制。2015年成立的IonQ是依托美国知名的马里兰大学和杜克大学的研究而创立的新兴企业。2021年在世界最高水平的科学期刊英国《自然》(Nature)上发表了克服作为难题的错误的方法,由此获得关注。

IonQ将与美国高盛合作,验证应用于提高金融产品价格预测速度这一可能性,正在取得成果。2022年3月入选美国《时代》杂志的“全球100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名单。

继超导和离子阱之后,对主角宝座虎视眈眈的是利用光子的方式。2021年7月宣布融资4亿5000万美元的美国PsiQuantum在硅芯片上形成电路,将开发利用光子(光的粒子)进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

在制造方面PsiQuantum将与美国半导体企业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合作,还针对电池开发等的应用方面与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展开合作。该公司联合创始人Peter Shadbolt显示出积极态度,称“将大幅扩大与日本知名企业的合作”。

据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统计,2021年量子计算机相关的新兴企业的融资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总计超过10亿美元,增至3年前的20倍。日本IT分析师藤吉荣二表示“投资者看好取代超导的技术的可能性”。



背后存在的是对美国特斯拉那样的游戏规则改变者出现的期待。美国英特尔等正在推进采用半导体技术的硅方式的开发,仍看不到最终的胜利者。另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借助光子和超导两种方式实现量子霸权,中国企业也在迅速追赶。

据波士顿咨询集团(BCG)预测,到2040年前后,量子计算机将最多创造8500亿美元的价值。即使发挥真正价值是在今后,金融、汽车和航空等的强有力企业也将着眼于未来而探索利用方式。“量子时代”的主导权竞争已拉开序幕。

为了追赶中美,日本企业瞄准“模拟量子”
为了追赶中美两国,日本也将加快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日本于2021年在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研)建立核心研究基地,政府与民间携手启动了开发。在2022年度内建成理研主导下开发的超导方式的“(日本)国产首台”量子计算机这一计划也在推进。

另外,探索量子计算机利用的企业的研究也很活跃。在日本,2021年IBM制造的量子计算机在川崎市投入运行,丰田等10多家企业参加的协议会将加以利用。三菱化学的高级主管研究员高玘表示“此前需要2、3个月的计算可在数日内完成。已经逐渐积累了熟练使用的知识”。



东芝开发的“模拟量子计算机”

日本国内的各电机企业作为过渡桥梁而积极发展的是称为模拟量子计算机的技术。该技术以传统的计算机为基础,专注于从庞大选项中找出最佳答案的“组合优化问题”。在相继前往众多目的地之际的最短路线的探索等领域发挥实力,在金融和制造领域也推进实用化。

富士通以“Digital Annealer”的名称于2018年实现商用化,通过云平台提供服务的合同在日本国内达到约130件,在海外达到逾50件。在与KDDI的合作中,用约60分钟计算出1000个基站的通信设定的优化,使通信品质的改善成为可能。据称,如果利用传统技术全面计算众多基站的设定,需要以年为单位的时间。



NEC于4月成立了包括相关部门等在内达到约40人的部门。在IT维护子公司,有望取得将东京圈的零部件配送成本降低3成的效果,还将积极开拓客户。力争借助结合人工智能(AI)等的“优化业务”,到2025年实现100亿日元的营业收入。

从抢先提供“量子时代”解决方案的模拟量子计算机的开发来看,日本企业领跑。能否使拓展业务的舞台不局限于日本国内,而是扩大至全世界,将受到考验。









AI 挣钱难,科大讯飞有多拼?

科大讯飞努力活在二级市场?
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统计,中国共有AI企业1454家,其中能规模化盈利的屈指可数,科大讯飞算是其中一家。

最新一季的财报显示,科大讯飞Q1实现营收35.06亿元,同比增长40.18%;扣非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37.73%。虽然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增速都不错,但围绕其众多争议却一直不断:超级大脑3.0何以落地、2025年千亿营收目标怎么实现,科大讯飞是不是 AI “画饼侠”?不断走低的净利润,220多的动态市盈率,科大讯飞还有多少泡沫?

在市场喧嚣的的声音中,我们先来了解下科大讯飞。2019年,科大讯飞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0.79亿元,坚守20年AI营收达到百亿规模。2020年、2021年营收进一步增长为130.25亿元和183.14亿元。在纯粹AI企业中,百亿营收成绩在国内也是少数两三家之一。

只是这份成绩,远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

“粤语长语音项目,价格好,有能做的团队私聊”,在某数据标注群中,大家不时发出单子。这其中有人脸采集、自动驾驶采集标注的单子,更多是类似科大讯飞的语音单子。在对方提供的后台中,不同方言、不同语言中语料等待人工审核校对。科大讯飞很多业务都是这么完成。

AI 并没有那么神奇,也需要人工介入;AI也并非一套算法通吃,很多时候还需要定制化开发。AI商业化也没有那么简单,准确度到90%以上后,每一步前进都非常高难度。

不同于百度、阿里等大厂企业有主营业务赚钱,科大讯飞的主业就是人工智能语音语义业务。所以尽管AI 产业还没有走向成熟,科大讯飞还是必须依靠 AI 挣钱养家。

6月30日,科大讯飞发布新一代学习机,6月23日成立汽车科技公司,5月23日发布科大讯飞智能办公本Air.....接连不断的动作,都传递出科大讯飞加速商业的信号。

01 千亿目标的虚与实
上市AI 企业亏损会怎样,看看6月30日商汤腰斩的股价就知道了。  

如今,收盘市值1049亿的商汤科技,与科大讯飞的957亿元已经相差无几。其实,科大讯飞的市值也是从一年前的1500亿,跌到今天的千亿线之下。商汤的痛苦,科大讯飞并非没有体会过。  

因此,科大讯飞非常注重商业化成绩。在2021年的4月20日业绩沟通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提出“千亿目标”:按计划到“十四五”末,教育业务要贡献300亿元,医疗、消费者智能硬件和开放平台各自贡献200亿元;汽车业务、运营商、智慧城市3个方向各100亿。  

而在科大讯飞2021年营业收入183亿中,智慧教育营收60.07亿、开放平台和消费者业务营收46.87亿元、智慧城市营收28.51亿元、智慧汽车营收4.49亿元。科大讯飞要在未来4年中,几乎每项业务都要实现5倍的营收增长,压力可想而知。  

目前看,智慧教育和教育相关的消费产品,是科大讯飞的主力盘,也是增长较快的领域。不同于其他AI企业的技术范,科大讯飞开发了智能录音笔、翻译笔、智能办公本、AI学习机等等诸多C端产品。其中,学习机是科大讯飞重点布局的赛道,在6月29日,科大讯飞就发布了x3por和q20两款学习机,分别是4999和3199元。  

尽管 AI学习机的发展还处在萌芽期,科大讯飞已经形成了高端讯飞 T10(6899元),中端x3por和q20,以及低端讯飞 A10(2000元以下)系列的完整布局。科大讯飞是AI时代的步步高/小霸王,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实际上,科大讯飞对学习机等C端品类,也寄托了未来百亿的营收期待。从销售成绩,T10等高端产品是销售量第一,中低端则面临百度、希沃的竞争。其中,今年的黑马希沃在4000元档稳固了销量,百度则打出了性价比的招牌,小度G16和 S16等,成为京东价格2000元以下学习机销量第一。低端则打不过老牌厂商京东方roe小课屏,小霸王读书郎等。  

当然,除了AI学习机系列外,科大讯飞还有翻译机、智能录音笔、智能办公本、智能助听器、讯飞会议耳机、智能鼠标系列七大领域AI硬件产品。资本市场也在严密观察科大讯飞在C端市场的销量,在今年618电商大战中,科大讯飞也在多项获得销售冠军,销售额同比增长40%,股价也应声上涨。  

这些产品中,有些是科大讯飞将终身免费转写能力植入其中,比如智能办公本Air 2799元起,就包含这一能力。这也是知道自己与苹果、华为的硬件产品相比不占优势,所以打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只是,这种打法也让科大讯飞失去了按需付费的软件服务营收。  

从行业趋势看,科大讯飞另一具有前景的领域是智慧汽车。  

6月23日,注资1亿元,科大讯飞成立汽车科技公司。此前,科大讯飞已面向汽车厂商推出飞鱼智能助理、飞鱼OS等产品及解决方案。其2021年年报显示,累计交付车型1200余款,汽车前装累计搭载量逾3900万套。上千万的装车量,带来的智慧汽车业务板块业务营收仅为4.49亿元,虽然同比增长38.92%的增速还可以。  

其实在汽车语音交互领域,科大讯飞占据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是战胜国际头部智能语音企业Nuancede。科大讯飞业务也从SDK升级到飞鱼OS等产品化服务。但仍需要植入到智能座舱产品中,无法作为独立服务输出,所以百亿营收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增长25倍,依然很难。  

在智慧医疗和智慧城市领域,二者都是大客单价的采购模式商单。这块预计能稳定但不能爆发式增长。所以综合来看,科大讯飞千亿营收目标下的各项业务,都面临不小得竞争与增长压力。  

02 技术、市场还是政策红利?
科大讯飞做消费者产品,做AI方案输出,也承接政府业务,反映出AI企业赚钱艰难,To C、To B、To G业务三条腿走路,哪有钱就去哪里做。

最早科大讯飞是To B业务为主。2000年,科大讯飞开始与联想合作,模式基于科大讯飞为联想“天禧”电脑提供语音合成技术支持,联想则每台电台给科大讯飞补贴1元钱。

进入移动时代后,科大讯飞也是非常焦虑,推出了一些To C 业务。讯飞输入法是弱于搜狗输入法和百度输入法的第三名玩家,讯飞语点则遗憾没能成为中国版Siri。

AI 软件产品难以突围后,科大讯飞又开始做录音笔和学习机等软硬件结合产品。2019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表示,科大讯飞硬件产品将围绕办公系列、家庭场景、车载和玩具三个大方向推出,不会轻易随便拓展到一个不相关的领域。但此后才明白,不相关的教育领域,才是科大讯飞的重要根据地。

一直以来,得益于科大讯飞在政府市场有优势,这给了科大讯飞很多变通的思路。比如翻译机消费市场难以扩张,走政府采购也是个不错的路子。“翻译机成本1000,可以卖3000元”,一位与科大讯飞竞争的友商告诉Tech星球。当然,科大讯飞也并非故意卖贵。“它支持藏语、维语等特殊语种,这些语料都需要有资质才能拿到。”而且涉及到这些领域,前文提到的人工校准平台还会介入。这种能力是一些互联网大厂难以做到的服务。

而且,凭借这套CBG融合的模式,科大讯飞相比百度等不一定先进的AI能力,也能走出自己的规模化商业化路径。

当然,这套模式也并非没有弊端,有时候内部也会出现打架的情况。一位内部员工告诉Tech星球:在扫读笔这个品类里,有内部事业部直接做消费产品,能卖到上千元;但是公司里还有其他团队,售卖扫读笔核心的技术方案,一套只需要几十元。这样,很多合作商买了科大讯飞的技术方案,就可以做出价格更低的产品,与自己的产品形成竞争。由于内部分属不同的业绩KPI,所以也没有人会照顾到对方。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也许做大营收才是首要任务,内耗造成的减损被忽略。

外加投资收益减损,造成2022年一季度,科大讯飞净利润为1.11亿元,同比下滑20.57%。当然,扣非净利润却是1.46亿元,同比增长37.73%,因为仅一季度就获得1.66亿元的政府补助。

依赖政府补贴、利润减少,这也让科大讯飞难以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尤其2021年,资本化研发投入占比38.49%,2008年-2021年研发投入资本化率约为46.2%,都属于相对较高的水平。这些数据也让很多人认为科大讯飞寅吃卯粮,未来会受到长期累积下来的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摊销费用的影响。

研发投入占比不高,导致技术产品并不绝对领先,为了财报却不得以优先加强营收,因此净利润会更加依赖政府财政的补贴,科大讯飞仿佛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很多人认为AI产业积累到一定阶段,会有一个突然爆发的时机,可从小巨头科大讯飞的发展成效看,非线性增长的趋势看不到,螺旋上升才是其本质。

03 小众市场难突破天花板?
20年前,在安徽合肥的中科大校园里,18个学生创建了今天的科大讯飞。从语音技术出发,创始人刘庆峰与导师王仁华决定“下海”,以30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科大讯飞的前身——硅谷天音。  

这也为科大讯飞框定了技术业务路线——智能语音语义。客观说,这个领域一直难以找到大规模商业化场景。  

启发科大讯飞做智能硬件,其实还有件意外的事情。最早清华大学团队分音塔科技研发的准儿翻译机还未正式面世时,就引起了科大讯飞对这款产品的兴趣。于是邀请了对方来参加科大讯飞的创业大赛,期间为了参赛上交了产品设计图等资料,后来分音塔科技并未在这次比赛中获得投资,科大讯飞却在后续发布了翻译机。  

此后,科大讯飞在诸多智能硬件领域跟进,在学习机、AI办公产品等领域都取得成功。当然也不是全部后发致胜,在儿童手表领域,产品本身对语音交互比较看重,但由于进场时间比较晚,与小天才等垂直这一领域的玩家,也缺乏持久竞争的决心,导致在这一领域没有成功。  

委实,这些小众领域的市场规模也并没有多大。只是在小众市场如果不能所向披靡,在服务大客户时,多少也会遇到阻碍。  

对于科大讯飞来说 ,类似格力、美的、海尔等传统大家电企业,具有急迫的智能化转型需求,并且本身缺乏智能化能力,是科大讯飞不可多得的合作对象。目前这些企业目前都是科大讯飞的合作伙伴,但这些客户的要求高,需求变动多,难以拿下整块大单。应该说,相对G和C端市场,To B成体系输出服务,还是科大讯飞相对较弱的环节。  

当然也需意识到,科大讯飞成立已经有20年,但智能语音为代表的AI产业,实际刚刚走过七八年时间。在很多人工智能商业还不能落地之际,科大讯飞作为AI第一股也备受市场关注,市值一直在千亿附近徘徊,大有成为“科技茅台”的架势。  

只不过难以掩盖的争议声音,也让很多人思考科大讯飞的真实公允市场价值是多少,这要从其所在的智能语音市场天花板以及所占比例看。  



根据智东西的数据显示,包括智慧生活、智慧教育、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智能语音市场总额接近5000亿元,这并未包括智能电信的数千亿市场投资。而在国内智能语音整体市场份额中,科大讯以44.2%的市场占有率夺得第一。  

但这个市场规模其实有不少水分,以智能家居市场看,智能语音的控制中枢身份不够绝对,硬件本身可能还是消费价值主体。而以市值价值看,Nuance全球市场占有率是科大讯飞的5倍,前者曾传微软要以1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科大讯飞如今市值已经逼近Nuance。  

所以,相比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领域,智能语音市场可能天花板并不足够高,泡沫却不低。  

幸运的是,市场已经不打价格战了。在2019年前后,百度和阿里打完了智能音箱最后的价格战后,现在大家都没有入口之争了。“20-50块的芯片模组,还是几块钱的语音SDK,大家都在一分分的赚。”  

科大讯飞也深知行情如此,只是它更需要千亿营收的目标,聚集更多的目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Tech星球”(ID:tech618),作者:杨晓鹤,36氪经授权发布。



量子计算机新势力崛起,日本领跑应用